周熙明:打开文化视野 培育文化思维——文化九问专家名片联系电话:13701161475

周熙明:打开文化视野 培育文化思维——文化九问
所在地: 性别: 年龄:
擅长领域:
邀请费用:

专家助理微信号

微信公众号

周熙明:打开文化视野 培育文化思维——文化九问简介

来源: 党建中央政策解读名师网   日期:12-10  点击:140  属于:专家观点

    周熙明:打开文化视野 培育文化思维——文化九问

  •                         

  • 0

    时间:2022-10-31  来源:新华网



  •   一问:我们为何要如此重视文化?

     

      这一问也可以说,中国近代两大重要历史事件为何都以“文化”作为主题词命名?1840年,作为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5000年没有中断的文化,中华文化突然遭到一种陌生而强势的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形成了一场文化危机。我们的爱国者称其为“中国文化危机”。怎么理解?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延续了5000年的生存方式遭遇了危机。那么,我们怎么办?要面对未来、面向世界探索、创新一种新的生存方式。随后,就出现了一百多年前的那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又被称为“新文化运动”。而这就是要创造一种中华民族新的生存方式。

     

      那么,为什么这两大重要历史事件都以“文化”作为主题词来命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近代以后,创造了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遭遇到文明难以赓续的深重危机,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同时还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且特别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些判断都是极为重要的。

     

      思考文化问题,离不开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于文化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还曾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命的主体和本体这一高度理解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文化是灵魂、是命脉、是遗传基因。我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把握其精神实质。

     

      二问:为什么说文化是“软实力”?

     

      这一问也可以说,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思考文化问题?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美国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中,首次提出“软实力”的概念,把软实力界定为几个方面:文化的吸引力,制度的吸引力,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随着“软实力”概念的传播,一些学者对其内涵的把握也出现了硬化的倾向。那么,为什么说文化是“软实力”?

     

      第一,文化不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独立板块,而是弥散性地渗透在人类生活每一个细胞中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举个例子。《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共十五章、六十条,其中第九章第32至34条是专讲文化建设的,章数上只占十五分之一、条数上只占二十分之一。但如果把文化建设看作社会发展的一个独立板块,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建议》的其他章节渗透着文化,离不开文化,一旦离了文化,这些内容就会变得支离破碎,不可理解。《建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六大主要目标,每一项都没有提文化,但每一项的达成都离不开文化。比如,“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试问离开了文化这一国家、民族的灵魂,经济还能保持长期繁荣吗?

     

      第二,真实的文化与人之情、人之义、人之信息息相关,无法被精确的数学计算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所把握。文化与人的世界息息相关。一旦道德、情感、价值、信仰与人的生命、生活、生存相剥离,文化就会成为一套纯粹的理论、一种纯粹的逻辑演绎,那么人的世界就有可能蜕变为一种标本式的存在。也就是说,离开了人之情、人之义、人之信,只说理论、只说逻辑演绎,文化可以说就失去了其生命的功能,成了标本,那么文化建设也就失去了其效用。

     

      第三,任何文化都要以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为前提,但不能被还原为经济和政治。怎么理解?打个比方,任何艺术表演,如芭蕾舞、交响乐、戏剧、话剧都需要有舞台或场地。也就是说,舞台或场地是任何艺术表演的前提条件。但是,如果过于强调这个前提,就等同于把艺术表演还原为舞台或场地。显然,这很荒诞,难道我们花钱去剧场看戏就是为了参观舞台吗?我们一定要知道,文化一旦被还原为政治和经济,我们就没有了面对和解决真正的文化问题的可能性。

     

      第四,文化的全面进步应该作为政治和经济追求的最高目标。我们深刻知道,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对社会、对人的发展有多么重要,一旦政治陷入混乱,发展就会无从谈起;一旦经济出现危机,问题就会只增不减,甚至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但是,我们不能仅就政治谈政治,就经济谈经济,而是要在推进政治、经济发展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文化的全面进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治的长期稳定,经济的持续繁荣。

     

      为什么说文化是“软实力”,这背后是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如果不解决思维方式的问题,很容易把文化硬化、碎片化、功利化。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总结出一个“成功方程式”,就是人生和工作结果(成就)=思维方式×热情×能力。怎么理解?思维方式的数值区间是从-100-+100,而热情和能力都是0-+100。把数值代入方程式,当思维方式小于0为负数时,热情和能力的数值越高,所得出的结果越差。也就是说,当数值小于0时,思维方式就是错误的,所有的热情和能力也是无意义的。爱因斯坦也说过,解决问题的不可能是那些导致问题的思维模式。实践证明,相当一部分文化问题,是在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由不当思维方式引发并慢慢累积形成的。由此,如果不改变思维方式是解决不了旧有文化问题的。

     

      从宇宙演化、生物进化、人类文化演进来看,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生存方式。以此类推可以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独有的生存方式,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所以,文化不是某种具体的事物,而是我们所做的和所想的每件事物的中心。结合我们工作实际来说,文化既是生产力、战斗力,又是凝聚力、号召力、影响力,还是意志力和塑造力,很难用数据描述。

     

      三问:定义文化为何如此之难?

     

      这一问题也可以说,文化问题为何很难说清楚?文化问题之所以很难说清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是文化的存在,我们说文化,实际上是在说人本身,是在说人性、人心、人生。

     

      西方有句谚语叫“人半是天使半是野兽”。这句话体现了人的双重性。要认识文化,就得认识你自己;要真正理解文化,就得理解人的双重性。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说,人是由兽而神的空中索道。什么意思?一方面,我们来自哪里,由动物进化而来;另一方面,我们要去向何方,向“神”而去。这里的“神”是一个至善至美的存在,是一个人类永远不能达到的目标,体现了人类自我探索、成长的过程。

     

      作为文化存在的人类,是一个虚实复合体,同时生活在两个不同的空间;人生的幸福、人格的健全、社会的和谐,都基于两个生活空间的动态均衡。这里,人类同时生活在两个空间:一个是可以进行精确数学计算和严密逻辑推理的冷冰冰、硬邦邦的物的空间;另一个是无法被逻辑和数字覆盖的虚呼呼、暖融融的心的空间。我们来看平遥古城县衙的一副对联。上联: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却神仙少不得;下联:忠信孝悌礼义廉,无有铜钱可做来。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在对人性的洞察认知上,应该向古人学习。对于这副对联,我们不能将上下联拆开理解,有些人把上下联拆开,要么把人看成神,要么把人看成牲畜,这两者都离开了人的根本性属性。

     

      四问:文化的首要功能是什么?

     

      费孝通先生曾语重心长地指出,不要离开人去讲文化,文化说到底是人化和化人。那么,什么是人化和化人?人化,是人类认识、利用、改造环境的过程和结果,是人类在认识、利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构建自身本质的过程和结果;化人,就好比给“裸机”装上“软件”,使自然人变为社会人,让外在的规律、规则、规矩、规范内化到个体的精神结构中。因此,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功能就是育人。也就是说,文化建设首要的关注点是人,而非物。

     

      关于文化与人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一个古人与近现代人的对话来加以理解。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也曾有过困惑,他说,“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拔城者受爵禄,而信廉爱之说”。可以说,韩非子混淆了战场上的原则与日常生活中所提倡的价值观。民国学者章太炎认为韩非子“有见于国,无见于人;有见于群,无见于孑”,意思是韩非子只看到国家的、宏观的社会效应,没有看到微观的机理,也就是个体对于国家的价值与意义。他指出,“不无文学,则士为牛马也。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因此,文化的主要功能也可以说是“造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是基础。要知道,人是世界的中心。管理和建造人类各种系统的基石和本质都是人。因此,我们在谈文化建设时,应该聚焦到人本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致力于对人的教育和培养。

     

      五问:文化的最重要载体是什么?

     

      文化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的生活态度。也就是说,一个个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鲜活的人,是文化、道德、价值的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载体。有一个农夫与小提琴故事:一个农夫在田里挖出一把古提琴,因为不识得此物,便仍在一边。等到收工时,他不经意地敲了一下,发现这琴是木制品,心想回去晒干了可以当作木柴烧火用。回家的路上,农夫遇到了一位小提琴收藏家。他看见农夫手上之物大喜,但由于身上没带钱,就和农夫约定第二天到其家中交钱取琴。农夫见这把小提琴可以换钱,也很高兴,回到家整夜未眠,不停地擦拭这把琴,一遍又一遍地刷漆,想让买琴人满意。第二天,小提琴收藏家看见被农夫擦拭过的琴,心里满是悲哀,最终没有买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物中之文”靠“心中之文”唤醒。也就是说,一个文物承载着一些历史文化信息,为“物中之文”,需用人“心中之文”与它对话,才能把它唤醒。概括起来说,文化在物中、在事中、在书中,也在各式各样的历史遗迹中、在形形色色的制度中,更在每一颗带血的、搏动的人心中。

     

      六问:怎样把握文化的本质性力量?

     

      第一,要有一种强烈的文化意识、文化情怀、文化使命感。实际上,谈文化建设就是在谈人。因此,作为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人一定要具备一种强烈的文化意识、文化情怀、文化使命感。也就是说,离开了人谈文化,就难以把握文化的本质性力量。正如我们要想真正读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把握其精神实质,就要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具备的强烈的文化意识、文化情怀和文化使命感。

     

      第二,要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防止只说不做、表里不一的倾向。

     

      第三,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洞察文化无可取代的作用和无坚不摧的力量。一方面,我们不能抛开历史,空谈文化、看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否则认识的都是苍白的、生硬的、没有质感的概念。另一方面,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人或事,就能感受到文化无坚不摧的力量。如果从一时一事的成败得失来看,往往那些不讲良知、不讲规矩、不讲诚信的人有更高的胜出概率和机会。但若放开眼界,从一个更长的历史时期去考察就会发现,这些人也会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第四,要从近代中国文化危机的克服、文明秩序的重建这一总体目标去理解文化建设。当前,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定要克服近代中国的文化危机、重塑文明秩序、重建精神家园,如果离开了这一大的历史背景、总体目标,所谈的文化建设往往是支离破碎的。

     

      第五,要充分认识掌握文化权力对我党长期执政的重要性。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站起来解决了“挨打”问题,富起来解决了“挨饿”问题,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挨骂”,就是话语权的问题。可见,掌握文化权力有多重要!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第六,要从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命的主体和本体这一高度理解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命的主体和本体,如果没有了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就没有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无从谈起。

     

      七问:究竟什么是近代中国的文化问题?

     

      近代中国的文化问题是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文化强势来袭所形成的。那么,我们怎么以文化的方式、文化的眼光来认知近代中国出现的文化问题?第一,文化生态位的突然下降引起的社会机体功能紊乱。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化强势来袭,给中国文化乃至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就好比一个世世代代钟鸣鼎食之家突遭横祸,变得一贫如洗,他们的心里会是什么反应。由一个养尊处优的优越感到三餐无着落的落魄感,必然会产生剧烈的心理落差。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方文化的强势来袭,导致中国文化生态位的突然下降,从而引起社会机体功能紊乱。

     

      第二,圣贤失语、事理背离、情理割裂。与之前相联系,中国文化遭到西方文化猛烈撞击之后产生了严重的后果,直接表现就是圣贤失语。什么意思?几千年来,我们做人、做事都以圣贤之道为原则,直至西方文化强势来袭,要把我们一直尊崇的圣贤之道拉下马。一旦如此,就会造成事理背离。怎么理解?文化是一种追求“说法”的“活法”。我们做自己的事情,可以说,是自己的“活法”,但“说法”往往是别人给的。如果别人的“说法”不是自己的“活法”,就会造成事理背离,延伸之后,就会形成情理割裂、情理对立,也就是人的情感与信仰的割裂、对立。

     

      第三,生存成为优势需求造成对精神需求的遮蔽:心灵空间被挤压。与之前相联系,在西方文化强势来袭的历史环境下,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生存这一基本需求上升为压倒一切的优势需求。这样一来,生存需求就对文化、道德、信仰方面的需求造成遮蔽和掩盖,我们的心灵空间就被现实生活所挤压。

     

      第四,文化被当作解决政治问题和追求经济功利的工具。与之前相联系,在文化被现实挤压的条件下,文化往往被当作解决政治问题和追求经济功利的工具。

     

      面对近代中国的文化问题,我们今天如何加强文化建设?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提出了七项重点任务:一是深入阐发文化精髓,特别是要着力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二是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三是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抢救保护濒危文物,实施馆藏文物修复计划,加强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四是滋养文艺创作,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五是融入生产生活,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六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要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七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总之,一切以中国人民要做的事情、要解决问题为基点,而不是别的。

     

      八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究竟有多重要?

     

      这一问题也可以这样问,党中央十多年来,悠悠万事,以此为大,价值培育,原因何在?自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以来,党中央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为我国走向未来的根本大计。那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究竟有多重要?从不同侧面看,第一,价值信仰系统在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第二,核心价值系统是国家的灵魂和社会秩序的源泉;第三,价值信仰系统是政治上高瞻远瞩的保障;第四,文化价值对于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的重要性;第五,价值信仰系统的重建是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的前提,也是成功进行深层次改革的前提。

     

      九问:为什么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为什么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或者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自信?怎样做到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让我们再认识一下什么是文化自信。它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及其成员对自己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自觉认知、由衷热爱,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敬畏与信仰。也就是说,如果不坚定文化自信,那么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无从谈起。
     

    (周熙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文史教研部原主任)


  •  

  • 北京中科英才党建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如需邀请知名党建专家,纪检监察、国企改革,全国劳模,大国工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知名经济学家等专家学者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党建培训服务,党建品牌,党建课题,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服务主题党日活动, 通用管理等管理类专业咨询培训服务, 请致电或加微信13701161475(同微信)  15801017381(同微信)北京中科英才同时提供红色教育传统革命教育基地研修学习服务,提供党员活动中心,党建展厅,廉政教育展厅建设服务课题调研等服务。

  •  

  • 网站提醒和免责声明:上传的文章,文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对此不承担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电话:13701161475 (微信同号),非经许可不得抄袭或使用。


中科英才
北京中科英才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简称中科英才),成立于 2011 年,中科英才主营党建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红色教育、通用管理类咨询培训内训服务,以习近平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提供专业的师资课程服务、课题调研服务,红色教育传统革命教育基地研修学习服务,党员活动中心,党建展厅,廉政教育展厅服务,覆盖各级政府、高校、企事业等单位。

手机:13701161475

电话: 010-87006446 (办) 15801017381(何老师)

邮件:996688618@qq.com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88号春岚大厦

免费咨询
扫一扫微信咨询
扫一扫微信咨询